缅甸,在东南亚位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与中国云南接壤,却总是与毒品盛地“金三角”扯上关系。虽然有众多金光闪闪的佛寺佛像,80%的居民都是佛教徒,却被邻国泰国抢去了“千佛之国”的美称。这片国土也很神秘,至今仍未全部开放。它也曾经被殖民过,但来到这,会发现淳朴的居民、忠诚的信徒、充满香料味道的集市和袅袅的炊烟,2000年来,从未变过。
奥威尔之城
曼德勒这座“奥威尔之城”,如今仍然带有“奥威尔式”的集权气息。
从机场到城区的漫长行车道被耀眼的阳光晒得滚烫,行道树吸纳着四处飞扬的尘土,为长途跋涉的牛车提供着一点难得的阴凉。沿路所见的简易木棚中,探头出好奇的面孔,他们的眼神通常并不灵巧。这些都与奥威尔在《缅甸岁月》中的描写别无二致,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世纪。
对于奥威尔来说,“这便是东方了。空气热得令人眩晕,水面上浮起椰子油和檀木、肉桂和姜黄的气味儿。”20世纪初期,印度出生的19岁英国青年奥威尔曾在缅甸担任殖民地警察,他的《缅甸岁月》故事发生在曼德勒,这是他唯一一本不曾被缅甸当局列为过禁书的作品。
如今英国军队大老爷们已经不在,游客“大老爷们”来了。在曼德勒的许多公共空间里,当地人对游客殷勤友好到令人不好意思,尽管缅甸从来都不是像泰国那样的以服务取胜的度假国家,当地普通老百姓却为游客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占达雅佛塔中的守门人将我让入内室,隔着参拜的人群,详细介绍着一前一后排列的两座金佛;熙嘉扎僧院里年迈的僧侣不但同样乐于对我讲解僧院的历史,还希望我留下了共进午餐,我不好意思地拒绝了;鲜花市场的美少女笑靥如画,对于我想要拍一张照片的请求,少女的家人无比开心,只有少女自己不好意思地拒绝了。
纺织工厂和佛像工厂里“贴心”地备有刷卡机(而更多的缅甸人则只对现金感兴趣),但是没有人介意你只看不买,或是咔嚓咔嚓地拍下“涉嫌机密”的照片,而你若是对于佛像的修造表现出好奇,工匠便会加快动作,快速将简要的全套造像流程展示给你——当然是免费的。
首都争夺战
如今的曼德勒城布局如同一张网格,没有名字,街道以冷冰冰的数字标号定位,这确实很“奥威尔式”。尘土飞扬的空气从城外一直弥漫到城里,城市中心如同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所有的路面都被开凿,所有的楼体都在装修,混乱到好像遭受过灾难模式损毁的SimCity。旧日皇城中划置出禁止外国游客进入的军事禁区,尽管大多数时候没人把守通道,也确实没什么值得看的。
虽然曼德勒城扬名天下的游览景点似乎只有皇城和城市北方的曼德勒山,但作为1861年开始曾短暂地延续了25年的缅甸首都,这里仍然有许许多多的精彩寺庙值得花时间寻觅。1885年英国人攻陷了皇城,破坏了一些柚木的房屋,却没有损伤处于皇城和伊洛瓦底江之间的同样是柚木主体的喜迎宾僧院。
这座僧院无论从抽象还是具象来说都与众不同,它的名字极具中国特色,确实它最早是由两位来自北方邻国的华人玉石富商出资建造的。无数木刻的人物和动物形象环绕在佛寺四周,其中一些形象很明显带有中国色彩。与熙嘉扎僧院相似的红色柚木尖顶却比后者保存完好得多,并且在屋檐之上雕刻了更多精美的花纹。
不断迁都的缅甸人的历史好像是用一座座风光不再的故都串联起来的。且不说缅甸人心中永远的故都仰光和莫名其妙的现任首都内比都,就连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都只能在缅甸首都的历史中昙花一现。在曼德勒的周围,数座小城有着引以为傲的过去。
阿马拉布拉是缅甸的倒数第二个“皇家首都”,意为“不朽的城市”,从1783年开始的70年后,首都迁往北方。根据佛陀的预言,曼德勒山下最终会出现一座伟大的城市——曼德勒。在阿马拉布拉之前,1364年开始,伊洛瓦底江畔的茵瓦曾四次成为王国的首都,这里现在荒凉难至,只有木船和马车可以穿越河流踏平泥泞,进入到维护并不那么理想的寺庙遗迹。
由茵瓦再向前推演,与之隔河相望的实皆在1315年成为了一个独立掸族王国的首都,之后建都者的孙子将都城和人民迁至茵瓦又再迁回。如今这里是著名的登高望远的观景地,实皆山上的缅甸游客远远多于外国游客。
蒲甘佛塔传奇
从曼德勒向南145公里,沿着伊洛瓦底江寻觅,一座堪称伟大的都城蒲甘深藏在平原之间。据说蒲甘古城最早在105年由卑谬人(缅甸南部民族)开建,9世纪中期开始成为第一个统一缅甸的蒲甘王朝的首都。
超级推荐在9月来蒲甘,这时是淡季的尾巴,相比旺季游客稀少(去中国游客追捧的瑞山陀佛塔观看日落竟然还有位置),据说吃住价格都是低点。尽管每天清晨都下雨,但通常在9点太阳升起之后就停了。之后偶尔的晴天雨和遮天蔽日的浓云既带来风凉又带来风景。只是骑摩托车探索乡村夜路之前要确认自己是驾驭高手,否则极易摔个狗啃泥。
在蒲甘的日子里,我像缅甸人一样,用一件棉质的隆基裹身,驾驶着最高时速18公里的电动车,穿行在老蒲甘、新蒲甘、明卡巴和良乌之间的柏油马路与平原丛林里。诸多的佛塔都需要光脚进入,里面“深居简出”着佛祖与菩萨,也跪拜着虔诚的信徒。
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信仰会像缅甸大乘佛教这般宽容和随和,没有人对照相机有所抗拒,也不谢绝游客拍摄佛像(除了极少一部分具有特殊含义的寺庙内室之外),人们心无旁骛地寻求着自己内心的平静,有时一家人租辆汽车,沿着蒲甘崎岖的小路,一座佛塔一座佛塔地依次朝拜。
当日头快要落山,远处的佛塔被笼罩上红色的边影,牧人和牛群占据了黄土坡道,不知哪里的炊烟也升起了,你才蓦然发现,原来这里不只是遥远陌生世界外的旅行景点,它与殖民无关,与政权无关,也与奥威尔无关,生活气息伴随着这座建立了将近2000年的古城,始终没有离开过。